這書是應舉行于加拿大滿地可市Plateau-Mont-Royal政府文化中心的顏小梅師生作品展覽之「中國書法──抽象藝術──心畫」而撰寫。該展覽為教育性,與舉行于Frontenac政府文化中心和鳳翔展覽館之第七屆國際書法聯盟展覽,同為一九九八年五月至六月間之「滿市中國書法月」中的文化交流活動。. 本書之出版獲魁北克省政府,滿地可市政府文化交流部及加拿大聯邦政府傳襲部的資助。作者謹向有關當局和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致以衷心謝意:
一本肯定地同時吸引了專家和常人的中國書法著述終於面世了。這門使人折服的藝術鮮為一般人精通,已是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掌握的技巧範疇。以純真簡樸之風格和相關的實例,作者使我們進一步明白中國書法的神妙世界。書法和社交舞的比擬極為恰當地強調了一個事實:創作時不獨運用手指而且整個身體也要投入活動中。書法家尋找著那仿如社交舞般和諧典雅的動態。
閱讀此書,我們洞悉了一面創作和另一面在傳統上尋找靈感的重要,兩者間存在著微妙的協調。若無全面精熟的基本技巧和深厚的中國文字學問,斷乎不能寫成一本權威的中國書法著作。作者顏小梅以一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擅長此道,其書法風格披露著她對這追溯數千年根基的藝術底酷愛和沉醉。
她激情洋溢的風格清晰地顯示了中國書法和宇宙之關係。此書使自然愛好者擴寬了認識環繞著他們身邊的世界,特別是在靈性的一面。
作者予人分享她的「秘密」心得,提供了我們評估這一人類偉大文化的能力。
此書對研習中國文化有重大的貢獻,是欲深入明白中國書法及其哲學基礎者所必讀。事實上,最佳方法去欣賞和了解中國文化便是憑藉著其藝術的遺產。
在此向顏小梅致謝,你為那些祈望更深認識這世界的人士饋贈了一件寶貴的禮物。
Gilles Vincent, 滿地可市植物園園長, 1998
顏小梅一九四七生于香港。以詩、書、畫、篆刻見譽藝壇。作品獲加拿大文明博物館和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多所博物館及各地大學收藏。應邀為當代著名美術家參加中華民國全國美術展覽。又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會以「名重書壇」見邀參加國際書學研討會及書法交流展覽于台灣國立國父紀念館。自一九八零年始曾舉行個人書畫篆刻展覽及師生作品展覽共三十多屆,並作揮毫示範及講學于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加拿大之沙省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安省皇家博物館及麥基爾大學等處。曾多次出席亞太地區之國際書法展覽及研討會。出版有顏小梅作品集及顏小梅師生作品集。現為加拿大中華文化促進會、加拿大鳳翔展覽館及加拿大國際書法聯盟分會主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法于中國文化上佔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藝術地位。歷代哲學家和文學家與翰墨結緣的真也不少,他們有些愛好書法不單為了藝術,也把其看成一種心性修養的鍛練。因為習書必須精神十分集中和持之以恆。據古籍所記和書法家們的體驗,發現長期不綴的練習書法有絕慮凝神的功效:使煩悶的心緒舒暢,鬱結的精神振奮和暴躁的情緒安寧。
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歐陽修(1007-1072)在朝廷身居要職,工作十分煩重,閒暇常常習書,並有文章談及始終未有放棄的原因,他說:「自少所喜事多矣!中歲以來,漸以廢去。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可知昔賢留意于此,不為無意也。」
在中國藝術而言,研習書法是美感培養的開端,使學習者對簡單的線條以至宇宙萬物的複雜形狀和動態產生敏銳的感受。
其發展可分兩個層面,一是形式藝術,另一是意象藝術。初學者都應先踏上形式藝術的層面,把一點一畫的筆法、每字的結構和整篇作品的章法等基本技巧練習純熟,才可踏上意象藝術的層面──從我們人生的見聞中尋找靈感,用以從事有生命和有活力的書法創作。本書是在能兼顧這兩個層面的宗旨下來寫作,務求讀者對書法有一全面和正確的概念去欣賞和研習這門藝術。在中國藝術而言,研習書法是美感培養的開端,使學習者對簡單的線條以至宇宙萬物的複雜形狀和動態產生敏銳的感受。其發展可分兩個層面,一是形式藝術,另一是意象藝術。初學者都應先踏上形式藝術的層面,把一點一畫的筆法、每字的結構和整篇作品的章法等基本技巧練習純熟,才可踏上意象藝術的層面──從我們人生的見聞中尋找靈感,用以從事有生命和有活力的書法創作。本書是在能兼顧這兩個層面的宗旨下來寫作,務求讀者對書法有一全面和正確的概念去欣賞和研習這門藝術。
書法意象藝術的層面,仿如一條走不完盡的幽徑,途中見聞使我們對人生有更豐盛的體驗,給予精神上無限的驚喜和滿足。她又具有多方面發展的潛質,靈活變通乃可運用于許多其他藝術創作上。
例如國畫的用筆技巧以書法為基礎,所以內行人都稱繪畫為「寫畫」;篆刻本是從書法變化出來的雕刻藝術,所以如沒有深厚的書法基礎,作品難登大雅之堂;而西方社會裏不少著名的畫家都曾在書法意象藝術的層面找到不少創作的靈感。
許多無論中或西裔入門者常對我提出一個掛在口邊的問題:如何欣賞書法?更有再三提議在此書內予以闡明,但基于篇幅所限,對于這個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完滿的問題,只有留待機緣許可下,在另一輯中討論。
不過在此先以一個簡短的比喻作答:飲用中國茶或西方餐酒都是生活常事,但如要真正懂得欣賞其中藝術,就必須多加細意的品嚐;同樣書法欣賞的能力,只能培養于用心的多寫多看,單憑理論性的講解對入門者來說,常有搔不到癢處之弊。
另一方面,若欣賞書法時以創作為尚,則必須注意一點:中國藝術創作評審的標準是要求作品奠基于傳統而輒出新意。
但西方藝術的創作觀點並不以傳統為尚,且傳統痕跡稍多便可能有抄襲的嫌疑,而被逐出創作的範圍外。這是中西藝術在創作觀點上很大的分歧。
為此在這個中西文化互相交流而又衝激的年代,作為一個能繼承傳統而又富有創意的中國書法家,應是以能吸取彼長但不失自我文化的原則下去發展,才不會握殺了書法的藝術。
有關字體的結構、作品章法、文房用具和碑帖等問題,也因篇幅不足,或尚未談及,或只能作簡略介紹。筆法的解釋則力求清楚易曉,使讀者不但明白技法,更能徹悟其原理,實習時才不會空擺姿勢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未懂筆法而先研習結體和章法,就像空中樓閣的不著邊際。因為筆畫的粗、幼、長、短也是結體和章法的一部份,全賴熟練的筆法來完成,所以是最先用力的技巧。
傳統上習慣使用的書法術語時有混淆不清之弊,為求免掉誤解,本書術語務求淺白易明,故與之略有差異。
然而以文字來解說複雜的技巧動作,總有不能完全達意之處,揮毫示範還是最實際有效的方法。讀者必須注意,完全依賴這「啞老師」去學習書法是不足夠的。最後在此不嫌冗贅的再一次說明,本書的寫作宗旨是使讀者有一全面和正確的概念去欣賞和研習這門藝術。
文獻可考中國書法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而文字的創造據說約有五千年了。
古籍記述說:「古文者,黃帝史官倉頡所造也。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又云:「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對這神奇的故事又有解釋如下:
若細味文意,不難明白文字創造與宇宙的緊密關係。為什麼把倉頡形容為四目而通于神明呢?因為單憑一人的普通才智是不足以創造文字。
「四目而通于神明」的倉頡是代表許多獨具慧眼的智者。文字創造是他們于觀察宇宙萬物中,把本不為普通人知曉的天地間藝術之神妙發掘了出來,所以足以驚天動地。
另一方面,直至商代(公元前一七六六至一一二二年)乃有毛筆的應用,毛穎性軟富彈力,有利于寫字的技巧日趨完善而成為專門的藝術。
── 書法,及至漢代(公元前二零六至公元二二零年)書體由篆書依序演變為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此時各種書體基本上發展已臻完備。且東漢蔡倫成功造紙,無疑是書法藝術發展的盛事,因為毛穎性軟富彈力與紙質的敏感,對書法技巧而言是天衣無縫的配合。
在許多不同時代,「好奇尚異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蹟」,這些發現在他們內心醞釀而成書法創作的靈感 ── 意象。
簡單來說,意象是藝術家以個人的性靈、感情和學養,長期靜心觀察宇宙萬物的形狀和動態歸納而成的概念,寫字時利用毛穎和紙張的性能以獨特的線條披露出來,這就是書法藝術的精神。
例如晉 (A.D.265-420) 衛夫人用:
唐張旭看公孫大娘舞劍而草書大進;唐懷素見夏雲多奇峰,飛鳥出林,惊蛇入草而領悟草書筆法,然而這些筆畫的形狀和動態都是抽象的而無具體可見。
漢蔡邕對意象有十分精到的解釋:「為書之體,須入其形:
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文中「若坐若行」 等句均言動態的變化。稱劍為利,戈曰長,弓是強,矢作硬,就是不單重其外形。乃至水火和雲霧,都無一定的形狀;雖日是圓,月是鉤,若無其精神氣象,圓和鉤又未足以代表日月。這裡很清楚地說明意象表現于書法是「隱隱然其實有形」,乃來自藝術家實際的生活體驗,而絕不是虛空無據的幻想。
這幅書法是為的 Mrs Louise Foretier (霍思媚) 個人演唱會所寫的, 乃台上唯一的裝飾。 顏小梅在創作過程中,受到美妙音響在宏偉建築中迴盪不散的啟發,發展了這種篆隸書風格。
今日物質文明,人類精神生活貧乏,與大自然接觸日遠,若要從宇宙萬物中發掘意象,真個是路途遙遠而漫無涯際。
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倒不如努力學習古人碑帖的書法技巧和領悟其中的意象,來啟發我們的神明才智,使能從周遭一事一物裏「博采眾美」,歸納為意象而寓諸筆端,以抒發個人喜怒哀樂之情,使書法新意盎然和氣韻生動,成為與時代息息相關有生命和活力的藝術創作。
請看唐顏真卿(709-785) [祭侄稿] 的行書筆勢激越,悲憤之氣洋溢于字裏行間;
宋蘇軾(1037-1101) [黃州寒食詩帖] 的行書詩情流露,他們把意象以精熟的技法寫出當時心境。
所以前人稱書法為「心畫」是很恰當的。心畫是文字並不是畫,筆畫中又隱隱然其實有形,書法藝術的獨特性正在于此。
營造意象已不容易,若要表現于筆畫中,必得有精熟的技巧。唐孫過庭說明了創作時技巧的重要﹕「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蕭灑流落,翰逸神飛」。
書法的創作雖由自己去營造,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漠視就在面前的書法技巧,這是我們人類祖先經過數千年苦心研究的心得。沒有這些技巧和精神的作品壓根兒已不是書法了,理應重新命名。
例如古代就有所謂龍書、蛇書、雲書、龜書和鶴頭書等,明顯地畫出各種動物的形狀,前人已清楚地指出這是圖畫,不列入書法的範圍內。書法必須以其獨特技巧把文字寫出,最高藝術境界就是能以線條──筆畫表現藝術家對宇宙萬物的形狀和動態所產生的意象,把內在的心畫披露出來。
沒有精熟的筆法技巧,而「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自謂這種率意成章的「劣作」為意象創作,正是差之一毫,失之千里,徒然白費了時間和精力。
另一方面若專注追求文字的外在形式美,忽略內在意象的營造,便成呆板乏味的「 奴書」。不過奴書尚能保存傳統基本技巧,劣作的廣泛發展卻使這門藝術亡無日矣,有志于書法者當知用力的方向了。
春秋戰國時代長期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使中國部分文字出現地區性的差異。及秦有天下,為了政治上容易管理,罷用不與秦文相合的字體,遂使文字歸于統一。
秦代以前本無書體的名稱,直至漢代(206 BC-220 AD)才有專名識別,且基本上發展已臻完備。
依演變次序可分為篆、隸、草、行、楷五種(一說次序為篆、隸、草、楷、行)。分述如下:
廣義來說篆書有兩種:一是秦代以前的各種文稱為大篆,另一為秦代的統一文字,稱小篆。大篆中的商周甲骨文和鐘鼎文是現時已發現的最古和最重要文字,但均非筆寫的墨蹟。甲骨文雖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但已是頗為成熟的記錄工具,約共五千多個。有些似是先用毛筆把文字在龜甲或獸骨上寫好,然後以刀刻成;有些卻是不經書寫即直接刻成。鐘鼎文為青銅器上的銘文,製作有鑄造和刻寫之別。最重要的青銅器是酒器的鼎和樂器的鐘,均為供祭祀用的。
為了日常書寫的便捷,漢初的小篆逐漸簡化而成「古隸」,到西漢中期乃有隸書的產生。
草書行筆流暢,但因筆畫過于簡化而不易識別。可分三種:
把隸書簡化,以草書的筆畫相連和快速行筆寫成行書。其後受楷書的影響而成為介乎楷和草書之間一種不拘不放的字體。
把隸書橫向右伸的雁尾變成向右下斜的「捺」,綜合起了草書和行書的用筆特點,乃有點、啄、鉤、挑的大量出現。書寫起來較隸書便捷,比草書和行書容易識別。楷書和行書均為日常使用的字體。
由於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複雜,各種書體的產生日期是不容易去劃定,也無法作出一個清楚的界限來分別過渡期間出現的書體。
例如「古隸」是介乎篆隸間;「隸草」是介乎古隸和章草;「隸楷」是介乎隸書和楷書。
另一方面,在藝術創作時所產生的書體往往有介乎兩體間的,例如「行楷」是楷書字形而近似行書,而「行草」是草書字形而近似行書。這裏的圖示均以成熟的篆、隸、草、行和楷書為例。
品質優良的用具才能配合書寫者的技巧,使作品呈現理想的效果。筆、墨、紙、和硯合稱「文房四寶」,分述如下:
軟毛、硬毛、兼毛三種
毛筆依性質可分軟毛、硬毛、兼毛三種。軟毛中的羊毛、硬毛中的狼毛和豹狼毛及兼毛的羊狼混合毛都是佳品。軟毛含墨量較硬毛多,而墨汁下注的速度亦較慢,應是最好的書寫用具,以性軟故初學者難以控制,但對運力的訓練有很大幫助。如初學者慣用硬毛,一旦改用軟毛就很難適應。兼毛不太軟或太硬,也是很好的用具。
毛筆的大小合適
選用毛筆的大小依字體的尺寸而成正比例,但用較大的筆寫小字,氣勢顯得雄偉;小筆寫大字則傷于纖弱。三至五厘米的字可用大楷筆(筆毛長約二厘米), 選擇毛筆的大小可依此為準。新筆的筆鋒有膠黏著,須放入冷水中浸開。
品質優良的毛筆:
古人皆用墨條磨成墨汁寫字。現在隨處都可買到品質好的瓶墨,若嫌磨墨費時,也可直接用瓶墨來書寫。書法的墨色雖不如國畫的多變化,亦有濃、淡、乾、溼之別。一般用墨宜濃不宜淡,墨濃則明亮有神,但要不滯筆鋒;墨淡會容易滲開,使筆畫變形和缺乏神采,但若運用得宜也可生奇趣。作篆、隸、楷書用墨宜濃,行、草書宜濃淡並用。
以宣紙的效果為最佳,練習寫字可用價錢較便宜的毛邊紙。光滑而纖維細緻的紙張不易吸墨最不適用。
加少許清水于清潔的硯中,使墨條垂直于硯面,以迴旋畫圈的方向磨墨至濃。力度不可過重,磨出的墨汁才不會呈碎粒狀。墨硯用完必須洗淨,否則墨渣黏久了不易拿掉,硯面變成凹凸不平,而磨出的墨汁與舊墨混合便呈現混濁的顏色。
書法和舞蹈相題並論,在歷史上最好的例證,便是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張旭見公孫大娘劍舞而草書大進,悟到低昂回旋的筆勢。他創「狂草」得名,把書法帶到一個激情洋溢的藝術領域。
那縱橫萬象的墨跡,如疾雷驚電般倏忽萬里,氣勢連綿不斷。其風格奔放不羈,故人稱「張顛」。行筆狂肆但不離法度,對後世學者影響深遠。狂僧懷素繼承其學,發展成別具一格的狂草,嬴得以「狂」繼「顛」的品評,與張顛同被尊為「草聖」。
如果我們明白了第一章裏所談的「意象」,就不難想像大娘的舞姿必如張氏草書的矯若游龍,疾若驚蛇,其千態萬狀,不可端倪。
事實上書法和舞蹈均有引人入勝的動態美,不過表達的形式前者為紙張上的線條,後者是跳舞時的姿勢。書法家如何運筆直接影響寫出線條的優劣,而書法本是一種養生的藝術,具舒緩精神緊張的作用。
研習愈久功效愈著, 但初學者往往不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原因是不曉得運筆的原理。翻閱古人那氣韻生動和感情洋溢的墨跡,再看今人呆滯刻板或聚墨成形的字體,使人慨嘆這種優美藝術的日漸式微。
在此我試圖把書法藝術和許多東方及西方人士均認識的社交舞來作種種的比擬,希望能帶領讀者靈巧地領悟書法運筆的原理。
以上的比擬是為使讀者明白書法的筆法是要全身投入動作中。在第五章中所說及的運筆方法,提供了入門者一定的法則去遵從。其實運筆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自然會心手相應,做到「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心運是書法的最高藝術境界,也就是第一章所說技巧和意象的結合。書法家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見聞,都會成為書法的意象,而變化運用于筆法技巧中。且看歷史上不少有關這樣的記載:
若我們細思上述書法家的創作經驗,當可在書法的研習和欣賞上有突破的發現。同時也披露一個重要的書法藝術精神:書法絕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藝術;現實生活的見聞,都是從事書法藝術的創作靈感。
書法的美感概括來說表現于三方面:
毛筆的筆鋒柔軟富彈性,所以能隨我們寫字時動作的輕重和大小而反應,在紙上畫出各種不同變化的筆畫。筆法就是控制柔軟筆鋒的寫字方法,範圍包括身體的姿勢、執筆法、手腕的位置、運力和筆鋒的運用,雖然原則上方法是一定,卻可因字體的大小和個人的習慣而略作調整,,而並非一成不變。
整個身體的姿勢一定要適當,才能配合手指、手腕、手肘、肩膀或腰部的動作來寫字。但身體要感到舒適自然,切忌僵硬地站著或坐著。大概寫十厘米以上的大字要站著,則行筆靈活而視野較廣,有利于結體和章法的安排;坐下只適宜寫較小的字體。正確姿勢如下:
執筆方法正確,寫起字來才能揮洒自如,同時使全身之力能通過肩膀、手肘、手腕和手指而傳送于鋒杪,畫出的線條便會遒逕有力。執筆太緊便不能靈活運筆,太鬆則又顫抖無力。以下是執筆的方法:
行筆時如要靈活地運力送至鋒杪,手腕的安放位置十分重要,方法有三:
運筆是把身體勁力送至鋒杪來寫字的方法,因字體大小而別:
筆鋒運用的竅門是要懂得運力于鋒杪來寫字,才能使筆畫遒勁而形態萬千,若將整個筆鋒按至筆管,筆畫的力度會過強而有劍拔弩張,變化貧乏而缺少韻味之弊。筆畫既成,切忌填改,改則神氣傷而形態滯,故必「意在筆先」,就是說胸有成竹才可下筆。筆鋒的運用要收最高的效果,必先明白其原理,才會容易掌握技巧。分述如下:
書體依其發明的先後分為篆、隸、草、行和楷書五種。初學書法,首要決定的就是應以何種書體入門。草書和行書筆法複雜,但以動態美的特別誇張,許多人均喜選之為入門書體,這就好像未能行卻先學跑,又怎會不跌倒呢!傳統上入門書體有兩說:一是篆書,另一為楷書。至於何說孰是,仍未有定論。因楷書筆法完備,又為日常書寫的文字,具有實用性,選為入門書體的大不乏人。鄙見則以圓筆的篆書為尚,其原因如下:
前人多有謂不通篆隸,書法難入高妙佳境,所以學習篆隸是必須的。筆法為入門最先致力的技巧,雖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各具特殊結體,但就筆法而言,卻有著相互不可分割的關係,都是由篆書的藏鋒、中鋒和回鋒等發展開來而漸形複雜。篆書筆法就是其他書體的基礎,以最簡單的用筆,寫出圓渾不露稜角的筆畫,而其運筆時提頓變化少,故初學者容易掌握。
楷書雖具完備的技法,但變化複雜而不易為初學者掌握。楷書雖具完備的技法,但變化複雜而不易為初學者掌握。且在古代毛筆兼用于日常生活書寫和書畫上,而今則只為藝術服務的工具,若仍未懂使力運筆,便要應付如此複雜的技法,往往導致多年習書仍是對各種筆法的掌握和認識混淆不清,筆畫形存而神滯,又遑論攀登佳妙之境。先習篆書,務求熟習了筆法,以藏鋒、中鋒和回鋒寫出圓渾的線條,他日學任何書體均無往而不利:行書有篆籀氣,則蒼勁渾厚;草書的婉轉筆勢便來自篆書的中鋒;楷書的方圓並用,無非是篆隸筆意的結合。
線條絕對平直便會乏味枯燥,書法的點畫充滿美感,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適度的曲勢,五種書體以不同形式來表現其獨特的曲線,而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均具其獨特一格的曲線。篆書的曲中見直,直中含曲的含蓄典雅曲線美,是曲勢練習的最好典範。結體是指每字的筆畫與空間的安排,篆書的結體較其他書體簡單而整齊,字形左右尚對稱,初學結體由此入手最為穩妥。
無論圓筆、方筆或方圓混合筆來寫任何不同形狀的點畫,都是用「三折法」運行,即每一筆都分三部份寫成,橫畫先向左(第一折),再向右(第二折),最後向左(第三折)。但要注意因筆畫有方圓之別,三折法的應用亦略有不同。現說明圓筆的篆書三折法如下:
熟習了圓筆的篆書用筆後,便可以依次學習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由於楷書亦為傳統上的入門書體,于此先作介紹。同樣的原理也是用三折法,以藏鋒、中鋒和回鋒寫出稜角披露的方筆或方圓混合的筆畫。現說明楷書的三折法如下:
碑帖是前人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的刻石拓本或墨跡,數目以千百計,內容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是學習書法者必須終身追隨的啞老師,研習碑帖愈多則在這門學問的知識愈廣,對我們在書法欣賞和創作上的能力均有莫大的裨益。現在市面上很容易買到許多刻石拓本或墨跡的印刷本作臨摹用,但初學者必須選定一本,耐心地去研習直到成功地掌握各種技巧,絕不可三心兩意隨便轉換碑帖。拿著毛筆寫字而不懂書法用筆,雖終身練習亦無什收獲。
學習碑帖的方法有三:摹、臨和讀。摹是把透明紙放在碑帖上印寫,臨是對著碑帖抄寫。一般是先摹後臨,摹寫的過程可讓我們先專心研習筆法,而不必兼顧每字的結體。那麼臨寫時因對筆法已較熟習了,對結體的安排便不會有顧此失彼之弊。入門碑帖的字體大小約以五厘米為合,若有模糊不清的字可以略過不理。讀帖也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閱讀時必定十分小心,不時與自己臨摹時所寫的字體作比較,以作改進的參考和加深對碑帖的認識。玆介紹各書體的碑帖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ntents: Ngan Siu-Mui
Webmaster: jy-pelletier
Tous droits réservés —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 權 所 有
顏 小 梅 (Ngan Siu-Mui) — 2004, 2022